留学生的生活与孤独一词就脱不开关系,毕竟人生最重要的几年,选择在国外漂泊:一个人买菜,做饭,处理一切琐事。在上学的weekdays,除了上课发言,一天恐怕也说不了几句话。从一方面看,中国留学生拉帮结伙、在海外扎堆的现象已经引起重视。另一方面,对于新生来说,这个圈子高墙筑起,新生不被待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新晋留学生该如何面对种种社交问题?如何以正确的方式交到新朋友?怎样在海外建立自己的社交圈?这一系列问题,值得大家耐心琢磨一番。有人说过,在美国大学读书,中国学生随处可见。中国留学党已经占据了美国国际生的半壁江山,几乎每一所美国名校,都活跃着一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有趣的是,即使中国人再多,你都很难看见中国人单独参加社交活动。他们的交流也大多局限于自己的圈子里。有很多美国同学表示:虽然班级中有很多中国学生,但是却很少有机会能接触到,他们都聚在一起成为一个单独的“派系”,压根就没有沟通的机会。中国人真的不愿意接纳外国友人吗?其实不然,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让留学圈的中国人相互抱得更紧,与外国朋友距离拉得更远。
语言问题
作为中国人,可能因为说话风趣等人格魅力就能交到一大堆朋友。可是留学生不要说用当地语言讲出一个有笑点的笑话了,连听懂别人的冷笑话都非常困难
,所谓人格魅力只能是空谈。
娱乐方式不同
不同地区主流年轻人有着不同的娱乐方式。
例如clubbing算是非常主流的美国大学娱乐活动。大学的时候和几个外国朋友出去玩过几次,别人都是晚上8、9点问你出不出去,到12点还觉得太早应该去续另一个摊。虽然中国年轻人也喜欢泡吧,但这绝对算不上主流夜生活。碰到那些痛恨club的人,人家叫你几次都不去,以后就不会再约了,很难融入非常正常。
年龄与学制问题
一来,通常出国的孩子,都比较勇敢,成熟独立
。一般这类人不太会单纯为了融入某个圈子而改变自身。二来,北美大学选课自由,没有什么班级概念,和同班同学很难培养真正的友谊。这些原因阻碍了留学生不愿迈出与外国人交朋友的第一步,有些人逐渐地只能找国人结伴,久而久之便成为常态。
说完了现状问题,这里还想聊聊大家对于学霸的看法。很多人认为,学霸很难相处。所谓学霸不合群,其实只能算是个伪命题。更为准确的说法是,“学霸不合我们的群”。这并不不意味他们不合其他的群。也有很多人会感觉,学霸的圈子,一般人没有足够的能力,是走进不去的,他们根本不带自己玩。更有一些人抱着“葡萄酸”心理的人,对学霸圈扣上了难听的评价:学霸,木头木脑、nerd、书呆子、不合群、孤僻、自视清高。
小居曾经也有雷同的感受,认为这类学习优秀的学生恐怕是不知道怎样与人打交道的,所以他们既不想,也不能加入我们这种“普通圈子”。
但现在想想,大家的舒适区和兴趣点确实不一样,不一定非要扯到一起才算团结,才叫集体意识,才叫EQ高。过于执着地把自己喜欢的强加于别人,刻意地拉别人一起做某事、硬和别人聊天,这些行为才是不恰当地。
和谁玩并不重要,圈子的层次才重要。你想和优秀的人成为朋友,自己必须优秀,即使出身草根,只要不懈上进,仍可以把你身边的人甩到身后。
至于文化的融入,其实是一个被动又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不是强迫谁去迁就本地文化。刚来留学谁都有不习惯的时候,口音、穿着、饮食、观念、习惯都完全不同,但也会随着时间的逝去,慢慢被改变。
留学是一个会给自己留下深刻痕迹的过程,希望小伙伴们在外留学都可以平安快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文字或图片转载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在线客服或发送邮件info@uhomes.com申请删除,谢谢。